如果只能選擇一個詞,我想成為溫柔的人,對自己溫柔,也對別人溫柔。」 /專訪韓庭光

席娜 Athena
10 min readAug 23, 2020
庭光提供

曾經擔任 Teach For Taiwan 年度志工一年,後來亦在開放個人經驗平台 IOH 實習過,這個嘗試透過實習探索自己的他,叫做韓庭光,現在就讀台大哲學系大四。

起初我和庭光認識,源自大一時我們就讀同校同系,後來庭光在大一下時決定重考,進了心目中想要的大學。

大約三、四年的時間,我們沒有太常聯絡,但我都會透過臉書關注他對於人文議題的論述以及正在執行的計畫。

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計畫,是他在大二那年執行的「10+10 計畫」,在 2018 年的暑假,庭光透過訪談 10 個認識但很少聯絡的朋友,從聊天與互動中看見自己,進而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。

起初會取名 10+10 計畫,來自 2011 年金馬影展開幕片的名稱,同時,10+10=20,對於當時正處於 20 歲的庭光而言,20 象徵著一條界線,跨過這條線後,自己就是一位「大人」,因此取名為 10+10,作為 20 歲的成年禮。

是什麼契機讓你想要認識自己?

「當時自己 20 歲,覺得 20 歲需要做一點特別的事情,而這件事情剛好跟認識自己有關。」

「而且我覺得即便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學歷,但總覺得還要多做一些說明,比如我的個性、脆弱點是什麼?因為想知道這些東西,所以開始做人物訪談,也就是 10+10 計畫。」

「這讓我想起,你有一篇文章寫說,不要以我是什麼大學、什麼科系來認識我,而是以我有什麼故事來了解我,這和你說的好像有異曲同工之妙?」我說。

「因為大學、科系,就連名字都會跟別人重複,我們真正做完事情後的反思與感受才是獨一無二的。

在訪談 10 個人的故事當中,你最印象深刻的地方?

「有一位是我的國小同學,會想訪問她其實是出自於愧疚,想和她說聲對不起。」

為什麼感到愧疚?

「當時她的個性比較海派,身體也相對臃腫,再加上講話口氣比較直接,有時會讓人感到不舒服,所以大家都想要跟她保持距離。然而,我身為她的好朋友,卻因為大家遠離她而也想和她保持距離,警惕自己不要靠那麼近,這種感覺讓我想跟她說聲,對不起。」

好奇她聽完的想法是?

「她其實覺得沒什麼,還跟我說『當你和我道歉,其實反而是放過你自己』。」說完,庭光有種感覺是,自己想要說對不起的人滿多的,其中一大部分的原因是自己需要跟內在和解。

「後來她有告訴我她的家庭狀況,因為她的生活因素,讓他的個性比較像大姊頭。這不禁讓我思考,很多時候我們光看表面,會覺得不舒服、甚至討厭,然而,如果沒有了解『背後的為什麼』,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同理。

「有時候我們會說,小時候犯下的錯,就算了。但我覺得對他人的傷害已經造成了,雖然我們自己覺得沒什麼,但如果傷口已經變成疤痕永遠留在當事人身上,這時候誰該負責?」

這時的氣氛顯得有些凝重,接著庭光脫口的每一句話、每一個字,都帶有沉穩而內斂的氣息,吐字的過程緩慢,彷彿希望用最精煉的字詞描述自己多年來咀嚼的省思,傳達出自我內在的體悟與警惕。

庭光的眼神帶點嚴肅地說:「我覺得,對於小時候犯的錯,我們當然可以說:『對,是我當初不懂事』,不過我希望不要用一句『算了』來掩蓋曾經的錯誤。雖然過去的錯誤無法挽回,但現在的我們可以思考的是,自己能如何改變,甚至為下一代的小朋友帶來改變。一句「算了」…我覺得比較草率一點,我們還可以做更多事。

語畢,投入在庭光話語的我,一時之間無法回神,當下對於他的直覺想法是庭光無論在看待自己,或是看待人跟人的之間的關係,都好細膩、好細膩,非常令人欣賞。

回到你個人身上,你曾經也有受傷的經驗嗎?

「有」,庭光講起之前經歷:「我有個同學,他講話其實沒有惡意,但他說我做的東西很糟、根本就是錯的。即便我真的做得不好,但這種語言仍然讓我很不舒服,而且當下不知道如何因應。」

面對這種情況,庭光提到自己有時會透過寫日記,把「對方做了什麼事情?」、「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時我該怎麼辦?」等等問題的想法寫下來,等到下一次再發生時,就可以有所行動。

「過幾天,一樣的事情又發生了,後來我就告訴他,『你的話讓我不舒服,而且有點受傷』,他當下只回我『喔好,之後一起加油』,後來過幾天,他私底下來跟我說『之前很不好意思,之後一起努力』。當下我聽到其實很感動,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他這樣願意傾聽他人的感受。」

聽起來你會主動把自己想法告訴那些傷害你的人?

「對,當有一些事情跟他人有關,一方面我的心態需要調適,另一方面也會想主動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,我覺得透過更具體的行為,比較能化解自己內在不舒服的感受。

聊完庭光看待人與人互動的關係,我後來詢問庭光如何看待「後悔」這件事,在庭光的文章中,可以看到當他在做抉擇時,時常會以「未來會不會後悔」作為判斷的標準,而這與我做人生決定的思路有些不同,因此好奇地詢問:

為什麼你會想要以「不後悔」作為選擇的判斷標準呢?

「『不後悔』這一點是做『大決定』時的標準,比如重考、出國等等。而一般做選擇會想到的效益分析,當好處大於壞處時,就做好處比較多的選擇。」

庭光接著說「這個分析方法是合理的,但我聽過一個說法是『當我們今天在認真思考要做哪一個決定時,兩邊的效益其實已經不會差太多了』。

舉例來說「如果今天外面下雨,我出門不會認真思考是否要帶雨傘,然後開始分析『帶雨傘』跟『不帶雨傘』的效益。對我來說,帶雨傘的效益明顯大於不帶雨傘,所以我的想法是直接帶雨傘出門。」

然而,「當我認真思考要不要重考時,重考有其好處,繼續在原大學念書也有好處,沒有明顯的好與壞。對我來說,這時就會回到自己的內心-既然沒有誰明顯比較好,那就看做這個決定會不會後悔,因為如果後悔了,後悔的感覺是會伴隨著你長大的。

[其他更多庭光對於不後悔的看法,以及好奇我與庭光的思路碰撞,收錄在這一集節目 #20 第二十集-怎麼看待迷茫與認識自我?為何以「不後悔」作為人生抉擇的標準?]

我也想問你對於獨處、孤獨的看法?

「我覺得所謂的寂寞與孤獨,來自於今天突然想要跟人吃飯,但能直接約出去的人都在忙,自己也不好意思打擾陌生人,這時候我就會感到孤獨。」

對於庭光而言,孤獨有兩個面向:「一個是跟自己的獨處時間,可以跟自己對話。另一個是想找人聊天,但基於"不要臨時打擾人家"的社會禮儀,所以找不到人聊聊。」

後來庭光反問我對於孤獨的看法,我簡單地講了自己的想法後,和他分享了一本我最近正在閱讀的書,是蔣勳的《孤獨六講》。

很湊巧地,庭光之前也閱讀過這本書,他說「我記得蔣勳有去區分孤獨和寂寞,『孤獨是圓滿的,寂寞是會讓人發慌的』」。

這我很認同,在這本書的封面有一句話也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-「孤獨沒有什麼不好,使孤獨變得不好,是因為你害怕孤獨」

聊到孤獨這個主題時,我總有種找到知音的感覺,因為後來我們聊到,我們各自都會一個人看電影、一個人吃火鍋,目前也希望未來,能有一個人的旅行。

「等我們有一個人的旅行後,再來訪談一次」,我說,庭光則是笑笑地回:「好啊,等我克服我的拖延症。」

[孤獨、寂寞的主題,我和庭光聊了很多很多,如果你想聽聽我們對於一個人看電影的想法和如何一個人吃火鍋,可以收聽 #21 第二十一集-感到孤獨怎麼辦?聊聊一個人吃火鍋、看電影]

我自己在閱讀庭光的文章時,最令我敬佩的地方之一是,庭光總能很誠實地面對自己,無論優點或是脆弱點。

你是如何做到能坦然面對自己內在聲音的?

「要講出方法滿難的。往往是因為有一件事情讓我感到不舒服,接著我才開始想該怎麼做,某種程度我是被逼著思考。」

「我更好奇的是,很多人遇到事情後,可能會裝作沒看見,但你都能主動去面對各種讓你不自在的事情」,我說。

「我相信身上有一些包袱需要被打開,讓我看看自己做過的事情、說過的話,對我來說這是比較舒服的狀態,而不是避而不見。」

這時庭光突然飛來一句「有時候也不是那麼坦然啦(笑),我也會欺騙自己。比如自己很想跟某個人講話,身旁的朋友會說我就是喜歡那個人,但我又覺得沒有喜歡人家。這個時候是對自己誠實還是不誠實呢?」

「我會盡量誠實面對自己,但這個誠實有多少真實性,我不知道。某個程度上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,所以說不定連自己都騙了自己。」

聽到庭光說完,我整個肅然起敬,「我聽到雞皮疙瘩,我覺得這就是我很欣賞你的地方,要意識到自己對自己可能沒那麼誠實,這個很困難」,我說。

庭光面對我的回應,則是一樣露出招牌的靦腆微笑。

你怎麼看待「迷茫」這件事情?

「我覺得迷茫分兩種,一種會讓你陷入困境,比如吃不下飯、人際關係低迷等等,這個時候建議休息,或是找人聊聊,甚至是去諮商,因為這會讓生活運作陷入困境,而我們至少要回到一般的生活。」

那另一種?

「另一種是我們會想要找更多的東西,比如了解快樂是什麼?我自己是誰?這種迷茫不會讓人的生活陷入困境。我認為這樣的困惑就像個種子,先把種子種下去,不用急著想要當下解決問題,藉由生活推著你前進,有一天會開成漂亮的花。

那你怎麼看待「認識自己」呢?

「在你的文章有提到要刻意探索,給自己獨處的時間。我自己的探索是比如做 10+10 計畫,透過問別人的看法,寫下對自己的想法。」

庭光認為,可以透過具體行為認識自己,比方說直接去做一件事情,如修課、實習,做完後思考「你在做這些行為的時候你是什麼樣子?」「你跟朋友說了哪一些話?」以及「我的感受是什麼?」等等。

「現在我偶爾會記錄當下的感受與反思,不然都會忘記,如果有做紀錄,那會滿珍貴的,因為那是你當下的感觸。」

這段話讓我覺得與我之前的文章【如何知道自己要什麼-從這 3 個步驟開始】有很相近的概念,甚至我很喜歡庭光直接書寫當下想法的做法,這個方法能夠把記憶儲存起來,接著自己在回憶、反思時,會更有方向、感觸。

那現在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?

「如果只能選擇一個詞,我想成為溫柔的人,一方面對自己溫柔,一方面對別人溫柔。」

「以對自己溫柔來說,我們現在很強調同理心或是講話要注意措辭以免傷人。在這個意義上,同理心可能成為一種束縛跟壓力,我認為同理心是重要的,但如果我們沒有做好也沒關係,不需要覺得自己是聖人不會做錯事,做錯事再檢討就好了。」

「至於對別人溫柔,我認為每個人都是『異文化』,這個概念是我之前在朋友臉書上看到的,『異文化』就是不同文化有自己的特色,而我們要給予尊重。」

庭光接著說「我們知道要尊重不同文化,但遇到『人』的時候,卻因為大家是處於同一個環境、共享同一套標準,所以當他做了怪的事情時,我們會先去批評他,而不是了解他。因此我希望把每個人當『異文化』來看待,去尊重每個人,畢竟每個人的差異都很大。」

庭光補充一句朋友說過,而且自己深感認同的話:「當然,給別人溫柔時,要先給自己溫柔,否則善良會變成鄉愿。」

如果想要收看庭光的文章,可以到他的臉書或是 Medium,針對有一些主題的細部討論,大家可以收聽這一集的節目,分別是第 20 集和第 21 集。

由於這一集的訪談是在環境音有點多的校園錄製,而我低估環境音對後製與人聲的影響,導致後製後仍有一些噪音,大家可以拿下耳機,使用電腦或手機的喇叭放出聲音收聽會更為合適!請大家見諒QWQ,也歡迎抖內我,讓我日後有機會在專業錄音室裡錄音~~!

特別感謝庭光協助校稿。

收聽節目

我的節目:在 Podcast / Spotify / YouTube 上搜尋【娜個自己 That Myself】收聽,或是點擊文字連結:PodcastSpotifyYouTube
#20 怎麼看待迷茫與認識自我?為何以「不後悔」作為人生抉擇的標準?
#21 感到孤獨怎麼辦?聊聊一個人吃火鍋、看電影

若你想給予我一些鼓勵,可以免費幫我點擊 LikerCoin 幫助我獲得支持,或是幫我拍手 50!

https://button.like.co/athena030

--

--

席娜 Athena

收聽 Podcast 節目:搜尋「娜個自己|理想自己研究室」;關注內容追蹤 ig: athena.204